山东高校档案管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交流材料)
高校口述校史研究工作应把握的基本环节与原则刍议
中国海洋大学 孙厚娟
内容提要:口述校史研究工作在一些高校已得以陆续开展,为保证口述校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历史真实性,须把握口述校史研究的基本环节,即“问”、“答”、“录”和“理”四个环节;应遵循口述校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即建立访谈双方的信任关系原则、明确角色定位与动态调整访谈策略原则、尊重口述者的观点和信息的原则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扬弃”原则。
关键词:高校 口述校史研究 环节 原则
口述档案在国际上提出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在我国历史研究领域也非常重视亲历者的述说与记忆,口述历史已成为挖掘历史细节的有效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高校口述档案特别是对年事已高的学者记忆中的历史与事实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对于保存校史和传承历史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近年来的口述档案整理中,笔者切实地认识到,做好口述校史研究工作必须把握和遵循口述校史研究的基本环节与原则。具体阐述如下。
一、把握口述校史研究的基本环节
一般来讲,现代口述史的研究与形成过程,是以录音、录像与访谈的方式搜集个人口传记忆史料,并对其进行专业整理而形成的历史。目前尽管对口述档案的定义与理解不一,但个人认为,口述历史与回忆录、新闻访谈、有声回忆录、有声日记、讲话录音、一般回忆录等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具备 “问”、“答”、“录”和“理”四个环节。具体到口述校史的整理与研究,这些基本环节也同样适用。
所谓“问”具有三方面所指,一是问的目的是抢救性挖掘校史资源,以填补档案史料的空白点和盲点,还是通过访谈获取资料以补充或者证实已有的档案史料。二是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问哪些人,确定访谈对象。在基本理清学校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以学校的重要校史事件为中心来策划与组织实施。如“问”的对象有校领导、重要见证人和知情者、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获得者以及其他重要的校史人物等。如果是抢救性挖掘校史资源,就要优先考虑年长者和身体状况堪忧的知情者。二是怎样问。应根据任务和需要,精心设计访谈提纲,明确访谈思路和顺序。另外,应确定“问”或访谈的主体,即把经过学术训练的以档案馆专业人员为主的专兼职结合的口述校史研究团队作为访谈主体。访谈主体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访谈对象的确定、访谈对象背景资料的查阅、访谈提纲的制订、访谈器材设施的准备、正式访谈、访谈内容的整理等过程中。
所谓“答”是与“问”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环节,口述者的“答”则是“补史之缺”或“证史”之答,是以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来还原校史,使校史事件、校史人物更生动、具体,有血有肉。因此,“答”不是随便地闲聊对话,也不同于一般性新闻采访。
所谓“录”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采集口述者的音频、视频等口述校史资料的环节。它可以全面、准确地记录口述者所述说的内容,保证口述史的原貌;可以准确反映口述者语气、音调、语速和表情,反映口述时的情绪起伏状态,可以更生动、翔实地记下校史人物的精神风采。另外用现代技术手段现场录音录像,有助于强化口述者对历史负责的意识。
所谓“理”是对录制材料进行专业整理的环节,具体讲,是对录制材料给以加工、考证、辨伪的过程,是使口述史料变为口述校史的关键环节。未经加工整理的“原生态”的口述记录仅仅是是口述史料,只有整理过的口述史料才是口述校史。
总之,口述校史研究的四环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工作中既要认识单个环节的特殊性,又要充分把握四环节的层层递进的关系及其整体性与一体性。
二、正确处理口述校史研究工作的原则
(一)建立访谈双方的信任关系原则
建立访谈双方的信任关系是做好口述校史研究工作的前提。一般认为,访谈者是口述校史研究的主体,但应进一步认识到,访谈对象既是口述校史研究的客体又是主体。因此,只有建立起双方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信任尊重关系,访谈活动才能顺利与富有成效地开展。如某一专题访谈活动往往要通过多次访谈来完成,但鉴于访谈对象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或者访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的专题访谈可能会持续一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访谈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与互动关系。信任与互动、沟通能够直达口述者的内心世界,唤起口述者的记忆深处,形成其对访谈事项的价值判断以及树立其积极与良好的意愿、态度、心境、情绪等个性心理特征。此外,从访谈者学术水平、知识背景、提问方式、问题设定等因素考虑,可能对于被访者有不适切的地方,因为对于访、谈双方来说,由于学术兴趣、素养和关注点不同,访谈者关注的、认为重要的东西,也许不是口述者感兴趣、记忆深刻的东西。另外,从口述者的角度看,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能否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直接影响口述校史的质量。从现有的历史领域的口述历史来看,不同对象或者同一对象的口述历史可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且各具特色。因此,在口述校史研究工作中建立访谈中的信任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有两点基本要求。
一是在沟通阶段,访谈者要将口述校史工作的流程即“确定访谈名单—拟定采访提纲—访谈—整理—本人审阅修改—留存资料、研究使用”等方面事宜告知口述者,让口述者心中有数,这既是对口述者的尊重,也是取得口述者信任的方法之一。作为访谈者要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和学术素养,重视对口述者背景资料的全面了解。台湾著名口述史学者沈怀玉说:“对受访者和相关事件的主题了解得越多,不但可建立融洽的关系,有助于访谈的进行,同时也知道该问些什么,才能让受访者的故事摆到更大的背景脉络之中”。[1]129因此,访谈者只有主动加强沟通与交流,尊重口述者意愿,征求口述者的建议,仔细斟酌访谈提纲,才能以学识和真诚赢得口述者的尊敬和信赖。
二是在访谈阶段,访谈者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氛围,仔细聆听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亲感,充分尊重他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使口述者能在融洽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而不仅仅是被询问的对象。
(二)明确角色定位与动态调整访谈策略原则
明确角色定位,适时调整、变动访谈策略是开展口述校史工作的要求。口述的内容选择应是双向的,正如唐纳德·里奇所说的“我们必须谨记口述历史(口述档案)是访谈者与受访者双方共同努力的产物”[2]10。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访谈者在口述采访过程中的角色更多的是倾听者、记忆搜集者、帮助回忆者,而不是评论者、批评者。”[3]65这样使口述者能够放松地、比较客观的回忆相关史实。
口述历史是通过口述者的历史记忆、亲历的体验和感受来实现的。因此在访谈过程中随意插话,多人提问,在口述者面前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了解,阐述不同观点,试图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口述者,都会多少打扰口述者的思绪,影响记忆的完整性和口述者的自身价值判断,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背离了口述史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访谈者要明确角色定位,保证访谈活动的有效进行。
从根本上忠实于口述者的口述史原貌是一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要求访谈者被动接受、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动调控。如在访谈过程中,由于访谈对象个性、记忆等诸多原因,口述者有可能出现口述内容偏离主题太远、主题不集中、主线不突出、跳跃性强、内容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等问题,这就需要访谈者适当引导回归访谈主题,使口述者可以循着访谈者的思路前行;也可能在访谈过程中口述者新的思路出现,回忆起访谈提纲外相关重要史实,有时这些反而更有价值。这也要求访谈者要在尊重受访者思路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变动访谈策略,以期更好地获取口述信息。
(三)尊重口述者的观点和信息的原则
尊重口述者的观点和信息是开展口述校史工作的重要原则。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通过口述者“亲见、亲历、亲闻”的历史回忆所形成的口述史料,既能够补充、印证、澄清、校正已有馆藏史料,又可以多视角、多层面地了解学校历史。但在进行口述史料采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情况,甚至是种种不足,如有的口述者年事已高,记忆力衰退,再加上时间久远,有些时间、事件和人物容易记错或记混;又如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口述者可能出现“粉饰性”错误,选择性记忆某些史实,特别是在个别内容涉及他人隐私情况下,谈话中难免有失真之处;再如由于职务、年龄、阅历等不同,即使是经历或见闻同一事件的不同口述者,对同一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这种不足是客观存在的。
许多学者据此质疑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对此,笔者认为,馆藏档案在记录史实方面往往侧重宏观和理性,口述档案是对学校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访问、口述后经整理而形成的声像或文字材料,而口述档案恰恰填补了馆藏档案所欠缺的历史细节和亲历者的个人感受,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我们不能因为有口述者些许的主观性而抹杀其记录历史的可信性、真实性,尽管这种真实性需要我们去辩证地看待。“口述者的世界不是一张反映事物全貌的照片,而是一块块不完整的、残缺的、历史的碎片”,[4]69尽管可能会给校史研究带来困扰,但口述史料是复原历史的重要材料,要尊重口述人的观点和信息,保留口述的原貌,在此基础上仔细对比甄别,发掘出口述史的史料价值,因此,“多说并存”应该是允许的。
(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扬弃”原则
对口述校史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是口述档案的价值所在和基本原则。口述档案访谈的目的不在于获得多少盘录音带或者录像带,而是如何将收集的口述档案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也就是说体现其反映历史真相的直观性,显示其真实性,从而使校史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也使校史研究者从中受用、受益。“真”与“实”既是口述校史资料的一大特色,也是其生命所在。
校史研究者需要对口述校史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因为任何口述都是个人的记忆,记忆永远是经过主观选择后而形成的历史片段,它不可能是历史全貌的整体复制,而且它一定带有对记忆对象的主观诠释,个人记忆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和不完整性。而历史需要的是真实、准确和完整,因此,任何口述原稿都需要加工整理,即“扬弃”。访谈结束后,访谈者的工作并不轻松,要介绍口述背景,对口述录音进行整理,然后对照馆藏档案史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对口述史料的分析判断,对口述材料中出现的明显记忆错误进行注释标明,对口述材料中相关史实的背景资料进行说明,对重大遗漏进行补充,对记忆的模糊之处需要考辨,对于零散的记忆“碎片”需要“拼图”。在整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所有的整理都是在保留完整口述材料的基础上以注释的方式完成。
进一步强调,在口述史料的整理与“扬弃”过程中,研究者应追求以下两点。一是确保口述之真。口述档案整理过程中要确保采访现场的记录完整无误,确保口述历史的原封原貌。二是力求史实之真。经过整理加工后,最大限度地保存反映历史本来面目的口述史料。在此基础上,经过整理、分类、编目,建立电子化的数字资料库,为校史的编撰和研究提供详实与鲜活的史料。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研究馆员 副馆长)
通讯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邮编:266100
联系电话:13573835019
参考文献
[1]沈怀玉.口述历史实务谈[A].当代上海研究所.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践——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美唐纳德.立奇.王芝芝.姚力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4]王海晨,杜国庆.影响口述史真实性的几个因素-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J].史学理论研究,2010.2.
交流课件(孙厚娟).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