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档案管理专业委员会
     首 页  特 载  学会介绍  规章制度  政策法规  业务建设  学术交流  简报与出版物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内容搜素
友情链接
· 山东省教育厅网站
· 山东档案信息网
· 国家档案局网站
· 中国档案资讯网
· 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
    当前位置: 首 页 » 正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届理事会2016年吸收团体会员和增补人员
中国档案报:修复破损民国档案的“华佗”——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调研员郝达琴
作者:蒋 耘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1日  点击次数:

照片说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调研员郝达琴 王志良摄

“干修复工作不容易,干一辈子修复工作更难。但郝主任在档案修复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从一般干部到科长,从副处长到处长,再从处长到调研员,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始终坚持工作在修复岗位上,真叫人钦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技术处处长邵金耀这样动情地说。

邵处长夸赞的郝主任就是郝达琴。虽说她已于2011年由于年龄原因不再担任领导职务改任调研员了,但是,人们仍习惯地尊称她为郝主任。

郝达琴17岁进馆,明年就要退休了。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民国档案修复事业,她的成长见证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修复事业的发展,她是无数个兢兢业业、埋头实干、无私奉献的兰台人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新鲜、失落到踏实、进取的思想转变

1972年刚进馆那会儿,她扎着两条大长辫子,稚气未脱,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然而,现实工作一开始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

当时,档案修裱工作条件很差,档案干燥没有绷子、大墙,而是使用火炕,把修裱后的档案夹在装订好的报纸内,放在10平方米大小的炕上进行干燥,每批档案干燥过程中换一次报纸。炎热的夏天,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难耐。更为难耐的是,活泼好动的她,天性爱美的她,每天重复的都是打糨糊、刷糨糊、裱档案等工作,而且因为破损档案灰尘多、霉菌多,每天必须穿上工作服、戴上帽子、套上护袖、扎上大围裙,漂亮衣服不能穿,户外活动也很少。

刚开始工作时,很有新鲜感。半年以后,她就有些情绪了。那时,修裱裁边用的是马蹄刀,每天下班后都要自己去磨。一天下午临近下班例行磨刀时,她将气撒到了马蹄刀上。一位老师傅看到后,关心地走过来与她一起磨刀,和蔼地问她:“怎么啦,小姑娘?刀惹你生气啦?”她嘟囔着说:“怎么还有这样的工作,整天用糨糊糊糊补补的,没出息!”老师傅笑笑说:“修裱工作是枯燥了些,但这项工作在档案馆非常重要。我们都老了,将来是要你们来接班的。你是个聪明、能干的好孩子,我相信你会做好这项工作的。”一向听师傅话的郝达琴于是安下心来,跟着师傅潜心学本领。

两年后,郝达琴被借调去搞社教。环境的变化,又在她平静的心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一丝涟漪。档案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再次动摇了,想离开档案馆到江苏省公安厅工作。修复组负责人和她谈心,交流思想:“革命事业分工不同,什么工作都需要人去做。你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发扬钉子精神,具有钻劲和挤劲;发扬螺丝帽精神,虽然小,但是在革命的大机器上不可少。”在领导和老师傅的谆谆教导和言传身教下,郝达琴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此,她对档案修复工作的兴趣浓了起来,对档案修复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升,坚定了一辈子干好民国档案修复工作的理想信念。

从徒弟到老师的成长轨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郝达琴从一个门外汉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由于她苦练修裱技术,动作干练、麻利,修裱水平高,所以,每次有外单位人员来馆参观学习时,出来做演示的一定是她。

郝达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二史馆培养成长起来的第二批档案修复工作者中的佼佼者。档案修复组就像一个大兵营,一批批人来了,又一批批人离开了,但是郝达琴就像军旗一样一直竖立在那里,成为一个标杆。截至目前,二史馆里数她在修复岗位上工作的时间最长,完成破损档案修复的量也最多。

1988年,郝达琴被任命为修复科副科长;1994年,被任命为修复科科长;2000年,被任命为技术处副处长;2007年,被任命为技术处处长。

伴随着郝达琴个人的成长,二史馆的民国档案抢救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二史馆开展大规模档案缩微工作,原有的修裱规模已不能满足缩微工作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馆班子决定扩大修裱规模,招聘近40人开展档案修复工作。郝达琴担当起这一重任,承担培训和组织管理工作,以身作则,埋头苦干,带领大家2年内完成档案修裱近200万张。

20世纪90年代末,二史馆开展邮电等档案的扫描工作,郝达琴再一次带领修复科出色完成了破损档案的抢救任务。

2009年至2011年,二史馆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试点,修裱任务加重,郝达琴身先士卒,带领全处同志动脑筋、想办法,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令人敬佩的是,郝达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注意做好“传帮带”工作,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她不仅带出了档案馆第三批、第四批档案修复人员,使民国档案抢救工作后继有人,而且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甚至远到青藏高原,悉心传授档案修复技术,为兄弟省、市、县档案馆悉心培训了一批批档案修复人员,在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

地位在变,条件在变,不变的是档案人的脚踏实地

民国档案修复工作是一项单调、枯燥的工作,整天与破损纸张打交道,灰尘、霉菌无处不在,工作环境较差;民国档案修复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既无名又无利。

1988年迄今,郝达琴的身份和地位在变,从一般干部到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调研员;档案修裱的条件也在变,从阴暗闷热的小工作间到宽敞明亮的大工作间,从破旧的小工作台到红色光亮的大工作台,从烤人的火炕到修裱大墙,从没有空调到有中央空调;但是不变的是她淡泊名利、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变的是档案人的无私奉献和脚踏实地。

2013年,在中办、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的支持下,二史馆档案数字化5年工程启动,档案数字化步伐提速。大规模数字化工作给档案修复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于民国档案时间久远,破损严重,加上修复工作有其固有的周期,档案修复速度远不及档案扫描速度,修复工作一度成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瓶颈。此时的郝达琴已经退居二线,不再担任部门负责人。但是她没有船到码头车进站的想法,依然每天早早地来到数字化工作场所,一丝不苟地承担档案修复的具体工作。不管你何时到数字化修复场所,总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或是在指导新进人员修裱档案,或是对将修复好的档案进行裁边,或是在剥离“档案砖”。

“档案砖”的修复是档案修复工作中的常见难题,郝达琴经常带着老花镜,采用各种技术将粘连在一起的档案一张一张地分开,然后交给修裱人员进行修裱。

为了适应档案数字化工程的进度要求,档案修复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转为劳务外包形式。在新的模式下,郝达琴带领修复科的工作人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摸索出一条档案修复外包管理的新路子,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档案修复工作任务,保证了数字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郝达琴带学生有自己的方法。为了保证档案的绝对安全,她不是让学生直接用档案练习,而是将档案中的空白纸张积累起来用于教学。她让学生们从刷糨开始掌握民国纸张的属性,修裱晾干后,再教他们如何浸泡,如何将修裱好的民国纸张与宣纸剥离,以了解“档案砖”剥离的手法和原理,然后再次刷糨、修裱、上墙,如此反复,直到郝达琴觉得合格、有绝对把握后,才让他们直接修裱档案。

此外,郝达琴带领的修复团队还探索出了一套办法,使修复工作瓶颈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根据档案破损情况合理划分档案修裱类型,破损不太严重的集中上机器修裱,破损严重的无法上机器的用人工修裱;在上机器修裱前,做好档案展平等前期准备工作,最大限度提高修裱整体效率;做好统筹规划,根据修裱完成状况合理安排每一批次修裱进度,做到每批次之间和每个工作日之间无缝衔接,以最大限度保证修裱整体效率;灵活机动,合理安排,将一些零散小卷先行修裱以满足同一批次档案的完整数字化等等。

因为工作业绩突出,郝达琴多次受到表彰。2011年,她被评为江苏省省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她被评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她又被推选为江苏省省级机关“巾帼建功”标兵,她所在的技术处修复科被推选为江苏省省级机关“巾帼文明岗”。

如果将她比作是给生病的民国档案诊治的医生的话,她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不愧为档案战线上的“华佗”。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7月31日总第2641期 第一版)

 

« 上一篇:中国档案报:照片档案资源建设应把握自身特点与规律
» 下一篇:中国档案资讯网:档案员如何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check_website_is_ok,made by zheng_guang_yu,Do not delete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0531-88366069
邮箱:sdgxda@126.com   联系我们
? 2014 山东高校档案管理专业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